编者按:
为深入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kok网页版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推出“质量文化大家谈”系列访谈。本期我们聚焦课堂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专访第六届全国本科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主讲老师裴立影,裴立影老师曾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数智教育创新大赛三等奖,第五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二等奖,被评为“陕西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能手”,获校“本科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奖”,三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在本次访谈中,裴立影老师分享其将质量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实践。
记者:在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将质量文化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裴立影:
1. 内容重构绘图谱,知识融汇促理解
利用知识图谱重构教学内容,将课程分为四大模块,197个知识点,再通过知识图谱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前置专业课相关知识点与本课程对应知识点相链接,帮助不同基础的学生准确分析自己的知识起点,学生在构建个性化知识框架的同时培养融汇思维。同时将虚拟仿真资源、优质慕课资源、动画资源和相关拓展资源与知识点精准匹配,拓展学生的融汇思维,激发学生知识探索的主动性。
2. 产教融合搭平台,融通思维促进阶
第一,搭建科教协同的进阶式实践平台,首先是小试规模的初阶课程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的动手能力,接着利用可以实现灵活搭建的实验装置完成综合探索实验,再到校污水处理站学习和实践实际污水厂的运行管理,进阶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本校的省级特色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运行情况,并排除异常工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行管理能力。为提升学生对轻化工行业废水处理工程的认知,团队教师联合企业导师录制了轻化工废水处理厂的视频资源库,帮助学生拓展对行业废水处理的认知。
第二,构建产教融合的进阶式设计平台,工程设计能力是本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学生在设计计算和图纸绘制过程中,通常是从网上查找参考类似工程设计文本,对设计计算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图纸绘制缺乏规范性。因此,我们以设计手册,设计规范和专业书籍组成图书库,为学生的设计计算提供依据。在图纸库中引入市政设计院的初设图纸,为学生的图纸绘制过程提供参考。后来我们发现,设计院的图纸在规范性和美感方面对学生有很大帮助,但难度并不适合于在校生,因此我们又将本校毕业生的优秀毕设图纸纳入到图纸库中,用身边的榜样和力量给学生以正确引导。
3. 科研反哺助科创,融创思维促提升
经过20余年的积淀,本专业形成了轻化工特色的制革废水处理科研团队和造纸废水处理科研团队,我们将制革和造纸废水处理相关的科研成果、工程案例写入教材,融入教学,形成了“科研-工程-教材”一体化科研反哺教学体系。学生通过科创训练等方式参与到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中,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新的科学研究。
4. 构建了“双碳”特色思政育人机制
从课程内容出发,结合国家“双碳”政策,寻求思政结合点,并建立了“双碳”特色案例库。课上通过嵌入“双碳”政策,让学生感悟思政,课下通过“双碳”特色科创训练让学生体验思政,课外通过“双碳”导向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践行思政。学生从课堂到实验室,到企业,到自然界,变化场景的去审视环保的重要性,经过内化吸收,以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反馈,教师依此评价思政效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使命感逐渐增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认知,同时学生的输出又会为思政案例库数输入新的资源与活力,通过递阶迭代,不断更新案例库。
记者:对于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将质量文化更好地融入教学实践,您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分享?
1. 学情分析很重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准的学情分析就如同源头的活水,为教学注入清晰思路,让教学内容精准对接学生需求。
授课前,可通过问卷、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与兴趣倾向。例如,针对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多补充相关基础知识,对基础较好的同学,更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学生课堂反应、作业完成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进度与难度,确保教学内容适配学生需求,为高质量教学筑牢根基。
2. 激活课堂很重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多样化教学方法如同巧妙的指引,让原本复杂抽象的专业课知识峰回路转,使课堂充满生机,引领学生在知识的迷雾中找到方向。
可引入实际案例,如结合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讲解处理工艺;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针对环境热点问题在AI的参与下展开辩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场景。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课堂 “活” 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度与知识吸收率。
3. 总结评价很重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科学的总结评价助力教师站在更高视角,拨开教学过程中的重重迷雾,清晰洞察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每节课后,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反思,找出不足并改进。评价方面,建立进阶式多元化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将其划分为四种能力阶次,过程性评价由随堂测试、课程实验和综合研讨等部分组成。终结性评价以主观题为主,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过程评价实时反馈,终结评价阶段反馈,师生分别对教与学过程中的遇到问题进行反思并持续改进,为教与学提供持续进阶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准学情分析,能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以创新手段激活课堂,可激发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兴趣与探索欲,提升学习主动性;科学的总结评价则帮助学生明晰自身优势与不足,及时查漏补缺。教师将质量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筑牢根基,助力他们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编辑:秦向涛 审核:王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