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kok网页版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网站
动态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动态信息 正文

kok网页版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王传义教授团队在光热催化领域发表系列重要综述成果

2025年06月30日 16:35 文、图/kok网页版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崔永倩、章柯 点击:[]

近期,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传义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 19)、《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IF=14.9)、《ChemSusChem》(IF=6.6)等发表了系列高质量综述型SCI收录期刊论文,2023级博士生崔永倩同学为第一作者,王传义教授为通讯作者,陕西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

系列成果一:随着全球淡水需求的持续增长,相关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光热界面太阳能蒸汽产生(PISSG)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一领域中,水凝胶因其出色的吸水能力、高效性能、环保特性以及优良的界面性质,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现有的综述文章多聚焦于光热材料的设计以及降低蒸发焓的机制,对于不同基底材料、水凝胶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PISSG过程中的热力学分析探讨较少,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王传义教授团队系统地综述了基于水凝胶的光热界面太阳能蒸汽发生技术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多种水凝胶基材的开发情况及其对光热界面太阳能蒸汽产生关键性能的影响,重点解析了其光热转换机制。同时,文章深入探讨了界面蒸发过程中的热力学与动力学问题。最后,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展望了未来基于水凝胶的PISSG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关成果以“Advances in Hydrogel-Based Photothermal Interfacial Solar Steam Generation: Classifications,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 19)上。

系列成果二:光热催化是一种协同作用的过程,通过光催化与热催化的联合作用,促进催化反应的进行,有效弥补了单一光催化和热催化的不足,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尽管已有综述对光热催化的机制及其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但鲜有研究分析影响光热催化活性的核心因素,或对其应用领域进行全面归纳。王传义教授团队全面探讨光热催化相较于单独光催化和热催化的优势,强调发展光热催化技术的重要性。在阐明光热催化基本机制的基础上,从材料形貌、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以及缺陷结构三个角度,深入分析影响光热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随后,文章总结了光热催化在环境治理和能源转换领域的广泛应用。最后,针对光热催化技术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为光热材料在环境治理和能源转换中的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刻理解。

相关成果以“Recent progress in photothermal-catalysis: The pivotal impact factors and various applications from energy to environment”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IF = 14.9)上。

系列成果三:过去几十年来,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和燃料,成为解决其持续排放带来环境问题的理想途径。然而,由于C=O键具有极高的解离能,二氧化碳的转化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面临巨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光催化技术因其较传统方法更高的效率,展现出在二氧化碳还原方面的巨大潜力。因此,研究者们致力于设计具备不对称活性位点和氧空位的光催化剂,这些结构能够打破二氧化碳分子的电荷分布平衡,降低氢化反应的能垒,从而加速二氧化碳向化学品和燃料的转化。王传义教授团队综述了利用光催化技术实现二氧化碳加氢生成C1和C2产物的最新进展,重点分析了影响C2产物生成的关键因素和参数。此外,还总结了当前二氧化碳还原领域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光催化二氧化碳转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关成果以“Pivotal Impact Factors in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to Value-Added C1 and C2 Products”为题,发表在ChemSusChem(IF = 6.6)上。

相关成果文章链接:

1 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509130

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495625000099

3. https://chemistry-europ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ssc.202400551

(核稿:陈庆彩 编辑:李小飞)


下一条:kok网页版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陈庆彩教授团队在气体传感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